该资源为电脑版,暂无安卓版
报纸的故事PPT课件最新版是一款专为语文老师准备的PPT教学课件,该PPT的内容制作的非常清晰,可以为老师省下不少的时间,还能提高教学质量,欢迎下载!
1935年春季,我失业居家。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,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。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,因为我的村庄,非常小又非常偏僻,文化教育也很落后。例如,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,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,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。而且,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,是想要订一份大报,当时有名的《大公报》。这种报纸,我们的县城,是否有人订阅,我不敢断言,但我敢说,我们这个区,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的。
我在北京住过,在保定学习过,都是看的《大公报》。现在我失业了,住在一个小村庄,我还想看这份报纸。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,是一些有学问的、有事业心的、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。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,例如《庸报》等,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,我是不屑一顾的。
我认为《大公报》上的文章好。它的社论是有名的,我在中学时,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。通讯也好,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。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,它有一个文艺副刊,是沈从文编辑的,经常刊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。还有“小公园”,还有艺术副刊。
说实在的,我是想在失业之时,给《大公报》投稿,而投了稿子去,又看不到报纸,这是使人苦恼的。因此,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《大公报》。
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。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:
“我想订份报纸。”
“订那个干什么?”
“我在家里闲着很闷,想看看报。”
“你去订吧。”
“我没有钱。”
“要多少钱?”
“订一月,要三块钱。”
“啊!”
“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?”
“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,我哪里来的钱?”
谈话就这样中断了。这很难说是愉快,还是不愉快,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。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。是啊,我失业在家里待着,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。白念了,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,还要订报。特别是最后一句:“我哪里来的钱?”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,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!
其实,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,作个最保守的估计,可能有十五元钱。当然她这十五元钱,也是来之不易的。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,她的“拜钱”。每个长辈,赏给她一元钱,或者几毛钱,她都要拜三拜,叩三叩。你计算一下,十五元钱,她一共要起来跪下,跪下起来多少次啊。
她把这些钱,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,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,箱子落了锁。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,她就取出来,在手里数一数,然后再包好放进去。
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,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,父亲沉吟了一下说:“订一份《小实报》不行吗?”
我对书籍、报章,欣赏的起点很高,向来是取法乎上的。《小实报》是北平出版的一种低级市民小报,属于我不屑一顾之类。我没有说话,就退出来了。
父亲还是爱子心切,晚上看见我,就说:“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,集上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。长了可订不起。”
在镇上集日那天,父亲给了我三块钱,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,汇到天津去。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。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,要走三里路去自取。过了不久,居然有一个专人,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,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。他每隔三天,就骑着车子,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,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,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,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,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,上下打量我两眼,就转身骑上车走了。
我坐在柴草上,读着报纸。先读社论,然后是通讯、地方版、国际版、副刊,甚至广告、行情,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,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,放到屋里去。
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,有些过意不去,对于报纸一事,从来也不闻不问。只有一次,她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,问道:“有了吗?”
“有了什么?”
“你写的那个。”
“还没有。”我说。其实我知道,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。
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,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,证实了她的想法。
这一年夏天雨水大,我们住的屋子,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、壁纸,都脱落了。别人家,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,重新糊一下。那时日本侵略中国,无微不至,他们的报纸,如《朝日新闻》、《读卖新闻》,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。妻子和我商议,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,就用我那些报纸,她说:“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,老看还有什么意思?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数块钱,你订报的钱,也算没有白花。”
我听她讲的很有道理,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,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。妻刷浆糊我糊墙。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,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,糊在外面,把登着广告的糊在顶棚上。
这样,在天气晴朗,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,我就可以脱去鞋子,上到炕上,或仰或卧,或立或坐,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。
一、学情分析
六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,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,能够在初读基础上,捕捉关键信息,了解文章内容版块,较为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进行简洁的概括和复述,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对于文本的重点语句能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含义,赏析表达方法和效果,能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,敢于发表自己的个性化见解。
二、教材分析
《报纸的故事》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“往事”的一篇略读课文,讲述了作者孙犁失业在家时看大公报的故事。文章内容线索清晰,按照想订报、订报、看报的逻辑顺序记叙了这件往事。文中的心理描写、对话描写都很有特色,尤其是对作者看报的细节描写展现到位,将一个爱读报的文艺青年形象展现得很到位,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和家庭生活现状,很有意义。
三、教学目标
1、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“不学无术、不屑一顾、异想天开、千钧之重、责难之词、取法乎上、一字不漏、无微不至”等词语的含义。
2、结合作者对大公报的评论,练习信息提取,理出作者想订主要原因。
3、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脉络,理出线索,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主要内容。
4、结合理解文本的重点词句,体会作者看报的心情,品味语言,了解写法。
5、结合作者的故事,了解文中所描写的时代特色,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。
四、教学重点
研读文本,了解人物故事情节,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读报的喜爱。
五、教学难点
体会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,能够赏析并叙述。
六、教具准备:多媒体课件
七、学习准备:
自读课文,认识生字新词。
八、教学过程
(一)直入课题,引导质疑:
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著名作家孙犁所写的文章,题目叫做《报纸的故事》。(板书课题)
看到题目,每一个读者都想知道——作者和报纸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?
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!
【设计意图:质疑导课,直接将学生的学习指向文本内容,进而开展有目的的阅读。】
(二)自主阅读,合作交流,引导提升:
1、自读课文,标注段号,圈画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或者不理解的词语,看看围绕报纸,作者写了哪些情节。
2、交流成果:
(1)提出自己发现的关键词:
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,重点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。
【设计意图:指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并积累重点词,去除阅读感悟障碍。】
(2)课文内容:如果让你在报纸前面加一个词代表不同的情节,你会加什么词?
出示填空:( )报纸,结合学生填空,理清故事情节。
能具体划分出不同的起始段落吗?(结合学生发言,明晰课文层次。)
指导学生结合板书上的文本线索,补充基本要素和作者情感,尝试概括主要内容。
[本文讲的是1935年春季(时间),作者失业在家(人物),想看《大公报》(起因),在找妻子和父亲借钱之后终于成功订报,每次都认真阅读(经过),糊墙以后仍会重新阅读(结果),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看报和文学创作的喜爱。(主旨)]
【设计意图:用提取关键词的方式,理清文章脉络,为概括主要内容搭建支架。】
3、细读文本:
(1)阅读“想订报”部分,练习信息提取:
①自读1-4自然段,标注出作者想订《大公报》的原因,标注序号。
②指名交流,结合学生发言板书,引导全面总结:
读书看报惯了,《大公报》是一份严肃的报纸,上面的文章好,想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。
(2)阅读“订报”部分:
①订报分为几部分?
分别是“向妻子借钱”“向父亲借钱”。
②作者是怎么写向妻子借钱这一情节的?(语言描写)
“对话实录”读起来感觉如何?(体会语言的简洁,妻子对订报的不支持和冷淡。)
除了对话还写了哪些内容?(心理描写)
作者觉得伤自尊了!妻子的反问是对身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作者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。弦外之音是——你身为一家之主不挣钱养家,还让我来出钱给你订报。
对于妻子的冷淡,作者理解吗?这一部分采用的叙述手法叫作“插叙”,了解了“钱”背后的故事,才能体会妻子的钱得来不易,倍加珍惜。
(3)阅读“读报部分”:
①自主阅读,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读报心情的句子,找出关键词,体会作者的感受。
②组织交流:
“先读社论,然后是通讯、地方版、国际版、副刊,甚至广告、行情,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之后,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,放到屋里去。”
(一步一步去读,一字不漏地读,读完都很珍惜。)
“我把报纸按日期排起来,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,把登广告的糊在顶棚上。”
(细心对待报纸。)
“在天气晴朗,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,我就可以脱去鞋子,上到炕上,或仰或卧,或立或坐,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。”
(喜爱阅读,非常惬意。)
③提出问题,在看报之前有一段写了“送报”的过程,有何特别之处?
为什么要写作者家的环境?为什么要写送报人对我的“大量”?
(体现家庭的穷困,订报的不易,在别人看来都看很惊奇。)
【设计意图:关注不同版块内容的写法,体会不同内容和写法的表达效果,学习写作。】
(三)总结拓展:
1、作者记录分享了他青年时和报纸的故事,我们作为读者收获了什么?
(了解了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,体会到了作者对读书的喜爱。如此贫困尚且不忘阅读、写作,对生活怀有积极的向往。)
2、正因为如此,孙犁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,1947年开始发表小说《荷花淀》,有人评论他的作品是“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”。也许,只有在精神极度匮乏的艰难时期不忘追逐文学梦想,坚持追求诗意人生,才让他走到了最后。六年级下册书上大家还会读到孙犁的文章《采蒲台的苇》,期待我们再一次的文学之旅!
【设计意图:升华主题,拓展认知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。】
板书设计: 报纸的故事
想订
借钱订 报纸(文学梦想,诗意人生)
看